二次创业 广州启航——紧贴产业需求培养人才 这些学校毕业生每人平均有5个岗位“抢”|破难题促发展深调研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平均每名毕业生有5个就业岗位供选择、仅仅工作一年就受到企业青睐月入过万元……7月31日,羊城晚报记者随着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了广州的部分技师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记者了解到,广州地区的职业教育院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紧贴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每年的毕业生都成为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番职院:动态优化专业布局
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卢秋怡正在憧憬着自己美好的发展蓝图。毕业一年来,她先后进入了一家鞋业上市企业和知名鞋类设计企业担任设计师,并且颇受重用,如今月入已过万,将来更会朝着品牌设计师或者独立设计师的方向发展。
在求学期间,卢秋怡就已经获得了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和鞋类设计大赛的金奖。而据记者了解,卢秋怡的成绩背后,是番职院艺术设计学院率先探索出的“研究室”教学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教授段娜介绍说,学院在艺术科技中心设立了21 个研究室,采用了类似大学实验室的模式,让学生们在研究室中重实践,打通各类高新技术落地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而卢秋怡这样的毕业生,正是培养于“鞋的舒适性、功能性与健康性研究室”。
“我们培养的是工程型技术型设计师,不仅能画出效果图,还要能做出工程图,做出产品实物,最后还制作产品视频,这样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是非常受欢迎的。”段娜说。
在艺术科技中心的展台上,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有时尚潮流的各类包袋,也有小家电等工业设计产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学院学生们与企业方深度合作,根据需求而设计制作出来的。
番职院党委书记林洽生告诉记者,番职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番职院密切关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趋势,动态优化专业布局。新设立的专业,要求必须具有鲜明的产业背景,目前全校50个专业中,能够直接服务制造业的专业有24个,能够适应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广州市坚持“制造业强市”的战略要求。
技师学院:将世赛成果转化培养学生
记者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工贸技师学院”)和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机电技师学院”)了解到,学院里设立的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已经成为了技师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
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李红强表示,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技师学院为产业发展和需求提供高技能人才,应该跟着产业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可以将世赛的先进标准转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将培养世赛选手的方法和路径,转化为培养其他普通学生的培养路径和方法。
“训练的项目是和国际接轨的,世赛成果转化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大型企业的青睐。今年我们的学生供不应求,每个学生手上的就业offer就有四五个以上,企业认可就是代表产业认可。”李红强说。
机电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表示,机电技师学院是最早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院校之一,对世界技能冠军的培养,昭示着学校对教育模式的革新。
“我们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完全是100%,而且每年的求人倍率是一名毕业生有5至6个岗位等着他。”王作根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才,可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那就是学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上,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形成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培养模式。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韩庆旗介绍说,广州技工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紧贴广州现代产业发展,紧贴企业需求,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都是随着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对过去三年的统计显示,69.1%的学生在广州就业,92%的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初核今年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7%,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广州企业就业。
广州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李营则表示,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有41所,在校生规模大约18万人。广州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形成了产教融合的环境,广州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有着助推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的氛围。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就是要服务产业发展,所以广州市一直以来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都是围绕着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何昱校对 | 刘博宇